bellis漫漫

理想主义的荒野牧笛

       这个题目起的有点潦草而矫情,因为我并没有时间去铺陈、研碎地讲他。

       这一段时间,我忽然集纳了很多的言论,这大概是因为一个或几个为人所关注的命题的波动,而产生了飓风式的言论效应,我并非学习新闻与传媒的,这个比喻仅仅是我直观的感官感受与描述。

      为什么叫“荒野牧笛”?

      其实很简单,在很多现实的重压之下,当一件事发生,一些理想主义的呼唤、诉求甚至情绪的表达其实是无意义的,甚至他会反向的勾起人们心灵的躁动,而使得人们的情绪更为失控,那时候,一些理想主义的构想与深情就会如同荒野一般,成为生命的弃置之地。

       可是,人类是一种神奇的生物,总在生存之上,求索生活的意义,我想,他大概就可被比喻为“牧笛之声”,简单纯稚,来自于生活本身的一种呼唤,比如旅行时在陌生地方的静默,聚会时牙齿间伶俐的笑词,一种极为舒适的孤独、改变或相吸、互引,一种理想的简易的生活状态。

        所以没有人愿意长居荒野,但也没有人不渴望寂静疲累时润泽的牧笛声声。

        这大概是我理解的理想主义存在的意义。

        那他与言论的集纳又有什么关联呢?

        我认为绝大多数的言论与思维的矛盾来自于个体自身对理想与现实的感官,我们常常发现,当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发出一场争论或表态热潮时,往往到了情绪激叠之后,已经早已偏离问题的本身,更多的是两种现实(不满)与理想(诉求)的情绪胶着着在各方阵营形成紊乱的气流,从而让问题的走向愈发激烈复杂,当然这也帮助了一些“求其乱”的群体达到目的。可是我们如何在这样的危机状态中去发现一个真相呢?

         除了数据的集纳和基于数理的专业分析,我认为理解不同的个体、团体、群体阵营的现实与理想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是他所面对什么、需求什么,一个是他所抗拒什么、渴求什么,如果能达到双方两者的和谐统一,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纷扰。

【感言而已,与正文不同体】

        在如今流媒体发达的网络时代,有句俗句倒也应得上,比如,宁可有神一样的敌手,不可有猪一样的队友,诸如此类吧。

        我开始理解学文学史所承担的意义了,虽然数理、艺术、文史,我曾经最抗拒的就是文史,感觉就是操心的命,我最懒了,但是我还是很崇拜那些温柔的理想主义者,无论在什么领域,他们可以低头倾听、可以理解,却始终不会失去必要的刚硬与“任性”,对职业情怀如此,对世间爱恋亦如此。

         最近,听了很多古典乐,我很喜欢一个人谈及的,“比起普通爱情的爱恋,我想艺术家更多的是来自于他对世间山河、故土的情深,才会有恢弘的乐章和温柔的旋律。”

        有的时候,我们能做的真的不多,只是需要前行的时候,不曾后退,为生命那点还灼热的理想主义永不熄灭。世界上没有那么多英雄,不过是对天地人世,对深情厚意,都问心无愧罢了。

评论

热度(1)